一个“国字号”论坛在常德落地。
9月25日,为期2天的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在常德启幕。
论坛由清华大学主办,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、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等多部门联合承办。

▲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开幕式现场。
去年9月,2024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大会在常德开幕,主办方为湖南省科技厅与常德市政府。
仅一年时间,在常德举行的会议就升级为“国字号”。
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张学军上个月在新闻发布会上说,常德生物制造发展历史悠久、产业基础扎实、创新链条成熟。
这三个特点,或许解答了这个“国字号”论坛落地常德的原因。

▲常德航拍图。(图源:常德市文旅广体局)
翻开常德生物产业的记事本,就会发现,产业根基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便已埋下。
1978年,津市酶制剂厂建成,拉开湖南生物制造产业的序幕,“梅花”牌糖化酶一度享誉全国。
如今,这份“家底”已成长为产业链优势。
仅津市高新区内,就聚集了近20家生物制造企业,可谓藏龙卧虎——
利尔生物,全国最大的新型除草剂“精草铵膦”生产企业。
新合新生物,甾体药物龙头企业,皮质激素产品在全球市场都占有相当份额。
引航生物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拥有业内领先的新一代生物酶催化技术。
……

▲湖南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精草铵膦制剂产品源源不断下线。(刘蓉/摄)
上面这些名词比较专业,观潮君举个通俗些的例子。
湖南引航生物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里,矗立着高大的发酵罐,大肠杆菌在罐中繁殖。
这并非很多人印象中有害的大肠杆菌。大肠杆菌是个庞大的家族,部分可以为人类所用。
有些大肠杆菌经过基因改造后,能高效分泌酶、氨基酸等有用之物,就像无数个“细胞工厂”,安全可靠且产能十足。

▲湖南引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-乙酯生产发酵车间。(万欣/摄)
目前,常德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已形成“一中心三基地”格局。
“一中心”,即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主阵地,打造全省首个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。
“三基地”包括常德经开区、津市、安乡三个基地。
在常德经开区,合成生物的一个案例让观潮君印象深刻。
安宫牛黄丸作为传统中药,价格很贵,常德云港生物科技公司就有望改变这种格局。
公司副总经理李科说:“天然牛黄市场价高达160万元每公斤,并且依赖活体牛胆囊提取,收集难度大,产量极不稳定。”
他介绍,公司搭建起人工牛黄核心成分——胆红素合成的技术体系,实现了规模化生产,对应的人工牛黄成本降为12万元一公斤,只有天然牛黄价格的7.5%。

▲常德云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。
其实,生物领域能够合成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产品,这个产业也日益成为产业界、投资界的风口。
本次创新论坛,就有投资机构的代表来到常德。
常德也在不断招引新投资新项目。去年签约引进34个生物项目;今年前8个月,共招引生物项目16个、总投资34.38亿元。
数据显示,今年前8个月,常德市35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总产值87.59亿元、同比增长24.01%。
除了产业生态不断壮大,科技含量更显竞争力。
慕恩生物、深圳瑞德林等行业高科技企业纷纷落子常德,新合新生物牵头的“功能性维生素绿色生物制造”项目入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张友明院士团队的“基因编辑医用猪”等项目入选2025年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。
正如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所言,把论坛放在常德,相当于把研讨会搬到产业一线,每个议题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实践样本。

▲慕恩生物生产的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微生物菌剂。
“国字号”创新论坛能落地常德,其背后不仅是产业实力。
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张学军这样评价:在政策引领、法规保障、基金支持、中试平台建设和创新资源导入等方面,常德开展了许多具有参考借鉴价值和引领示范意义的创新探索。
其中的关键词是创新,具体说来,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。
政策破局,有全国首部法规作为“护身符”。
政策稳定性,是企业最看重的保障之一。
常德直接亮出了全国率先的法治底牌——今年8月出台的《常德市促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若干规定》,成为国内首部合成生物领域的地方性法规。
这部“小快灵”法规,直击企业痛点,将财政支持、要素保障、营商环境等政策“钉”在法治框架内。

▲国家级常德经开区工业园园区。(罗勇/摄)
相关政策也接连出台。今年1月,湖南省政府为支持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,出台10条专项措施,涵盖技术研发、平台建设、金融政策等方面。
常德市级层面,则推出“九个一”举措。
这种“国家有导向、省里有支持、市里有细则”的三级策略,规划、法规、措施的齐头并进,让常德成为生物产业的政策“洼地”。
巧借“外脑”,请院士专家担任“顶层智囊”。
产业发展离不开智力支撑。常德发展生物产业,非常注重智库建设。
常德组建的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委员会堪称豪华:由贺福初院士担任主任,29名专家中,其中12人专攻生物领域。
这些专家不仅为产业提供智力支持,也带来了优质项目,比如前面提到的张友明院士团队的基因编辑项目就是其中之一。
张友明院士是湖南桃源人,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生物工程系主任。
常德与深圳理工大学则合作共建“人才飞地”,近年来,吸引合成生物学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320余人。

▲津市组建了全省首个县级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。图为2024年6月,津市市举行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。(图源:津市市人民政府官网)
另外,常德人才引育的柔性机制同样亮眼,这种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”的理念,在人才竞争中找到了差异化路径。
平台搭桥,打通“从1到100”的转化路径。
生物科研成果转化,关键在中试这个“死亡谷”。
常德正用平台建设填平这道“鸿沟”:常德经开区、津市两大中试基地加速推进,建设0.5吨至20吨级多条产线,专门解决小试到量产的衔接难题。其中,津市的湖南生物制药中试基地已投入使用。

▲建设中的常德经开区合成生物中试基地。
津市“加速工厂”同步启动,为初创企业提供现成生产条件,破解资金不足、落地缓慢等困境。
湖南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,由常德市政府与湖南文理学院校地共建,立足常德、面向全国,聚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、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、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三大平台。2025年1月启动建设,8月已建成投用。
为了让更多科研成果能够“变现”,常德正构建起“高校育才—院所研发—企业转化”的闭环。
资本活水,400亿基金矩阵“全周期护航”。
产业生长离不开资本的陪伴。常德发展生物产业,掏出不少“真金白银”。
建立了一个基金矩阵,设立了50亿元的常德生物制造母基金和10亿元的常德科创引导基金,合作基金规模超400亿元,实现从孵化期到成熟期的全周期资金覆盖。
基金“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”的导向,契合了生物科创的发展规律。

▲1月9日,在“科创·柳叶湖”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创业大赛上,国投创合生物制造基金合作签约完成。
常德对企业研发,也给予政策支持。
比如,对企业新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部分,给予20%补助,单家企业年最高可达100万元。
另外,当地正想办法降低企业成本。比如,通过产业协同,园区企业糖原价格下降30%,检测成本降低8%—10%。
深圳瑞德林生物技术公司首席科学家黄华说,考察十余个城市后选择常德,正是看中这里有专家顾问、中试基地、产业基金等优势,常德市政府的前瞻性也很突出。
当这次29位院士专家和政府部门、科研机构、企业的代表齐聚柳叶湖畔,盛会不只是技术交流,也是对常德产业发展的一次检阅。这座“桃花源里的城市”,正在用生物制造的动能,“合成”着区域产业发展的新智慧。
责编:鲁颖
一审:张耀文
二审:谌峋利
三审:邱伟
来源:观潮的螃蟹
健康科普│饮食少点盐,生活多点“颜”
健康过双节!武陵疾控这份防护指南请查收→
“东江村排”诚邀八方来客!保姆级攻略助您玩转柳城→
筑巢引凤 “职”等你来!武陵区2025年产业园区企业网络专场招聘会火热来袭
警惕!“联合旅业”投资返利存在风险,小心“馅饼”变“陷阱”
国家燃脂计划! 健康体重 全民“塑”造
国家喊你减肥啦!健康体重, 一起行动~
关注!湖南出台《若干措施》支持常德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
下载APP
分享到